一、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创建的宜春大学体育系,文革期间中断,后更名为宜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随着逐步扩大办学规模,2000年后,学院整合了原宜春师专体育系等教育资源进行“三专一校”合并更名为宜春学院体育学院。2001年后,学院开始增设新专业,如表演(体育表演)和运动训练,形成以体育教育为核心的多学科布局,并逐步确立了在赣中、赣西地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体育学院下设3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运动训练专业(非师范)。
平台建设:“体育教育”专业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排球》为江西省精品课程,《运动生理学》为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师资队伍: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7人;博士17人,硕士学位57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7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具备国家运动健将水平的教师3人,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的教师2人,宜春学院“优秀双育教师”2人、“金牌主讲教师”3人,井冈青年学者1人。
体育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核心定位,聚焦服务赣中、赣西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秉承“厚德、尚能、博学、笃行”,将竞技精神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彰显知行合一的办学精神。办学特色上,学院以省级一流专业“体育教育”和特色方向“体育表演”为引领,构建“竞赛与科研双轨驱动”模式;同时依托国家级“休闲体育科普基地”和“休闲体育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与地方产业对接,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创新能力”为培养路径,持续为区域输送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成为江西省体育教育领域特色鲜明、影响力突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高地。
二、专业介绍
1.体育教育(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赣西、服务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扎实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具备现代教育与健康理念、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组织等工作的体育骨干教师。本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
近三届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专业每年有近10名毕业生进入上海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2.舞蹈表演(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系统掌握体育表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以及社会健身指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重视职业技能发展,具有从事表演、创编与组织能力,并能在各级各类表演团体、学校、社区体育、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体育表演、教学、组织和指导工作以及全民健身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专项理论与技术、表演化装艺术、现代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舞台表演理论、舞蹈专业教学法、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
近三届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专业每年有近10名毕业生进入中央民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3.运动训练(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运动训练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运动训练与管理、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能力以及体育竞赛组织工作和裁判能力,能胜任基层运动队、各运动倶乐部和各级学校组织实施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休闲运动项目指导,能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教练员学、体育竞赛学、运动训练学、专项理论与实践等。
近三届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专业每年有毕业生进入广州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三、学生风采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学子,他们以汗水为墨、以拼搏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学习上,体院学子秉持着“文武兼修”的理念,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课堂上,他们全神贯注,汲取人体解剖学、体育概论等专业知识的养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积极与老师互动,提出独到见解。课后,图书馆、自习室常见他们埋头苦读的身影,为攻克学业难题反复钻研。在各类体育竞赛中,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思维,屡获佳绩,用智慧证明体院学子不仅有强健的体魄,更有聪慧的头脑。
体育竞赛活动中,体院学子更是大放异彩。运动场上,他们是绝对的王者。田径赛场上,短跑健将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长跑选手步伐稳健,耐力惊人。篮球场上,他们配合默契,传球、投篮一气呵成,用精湛的球技点燃全场激情。体操馆里,他们身姿轻盈,完成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宛如灵动的飞燕。
除竞技体育外,体院学子还积极参与各类能力提升活动,展现多元风采。校园歌手大赛中,他们一展歌喉,用深情的演唱打动人心;师范能力大赛中,他们以扎实的师范技能诠释青春活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发挥专业优势,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体育公益教学,将运动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体育学院的学子们,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赛场上奋勇拼搏,在活动中绽放光彩。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体育精神,以青春之我,铸就体育之梦,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未来也必将在体育事业的广阔天地中续写辉煌。
四、就业前景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历提升,构建了”导师制+考研专班+学术讲座”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近五年,体育教育专业考研录取率稳定在15%以上,每年有20余名学生考入上海体育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重点院校。
学院构建了“基础教育+社会体育+国防建设”的三维就业格局。每年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入职中小学教师超20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简玲伟扎根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中心学校,十年间培养400余名舞龙传承人,带领学生获江西省舞龙锦标赛金奖,其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每年约20%毕业生进入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成为健身教练、课程顾问或青少年体育培训师,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依托体育专业优势,打造“征兵宣传周”“军事训练营”等特色活动,近五年累计输送40名毕业生参军入伍。
近五年,共有5名毕业生扎根西藏、新疆等边陲地区,如2017届毕业生陈勇军在西藏山南市参与精准扶贫,2018届毕业生熊博琪响应西部计划赴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工作,2022届毕业生汪喜福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服务期间,他主动投身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19级学生熊亚瑄获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射击项目2枚金牌,入选国家射击队;2020级程灵芝获皮划艇世界青年锦标赛铜牌;2022级张高杰获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有氧踏板亚军。近五年,学院学子在国际赛事中获金银牌15枚,省级以上冠军16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