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校级重点一级扶持学科—体育学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04浏览次数:103

体育学院体育学现为校级重点一级扶持学科。体育学是我国设置的110个一级学科之一,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体育学科建设是每一所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体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从实际出发,突出我校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地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体育学科有较强的学科优势,有与相关学科配合,发挥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关系密切。这一重点学科建设能为地方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竞技运动训练创新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本重点学科建设能得到包括教育部门、体肓产业、文化产业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能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上世纪末期,学校所在地宜春确立了以体育为城市名片的发展思路,通过承办大型运动会,宣传宜春,推动宜春发展。近几年,宜春体育事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强势推进,体育产业方兴未艾。现在已有3个国家级运动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宜春落户,宜春市每年承办国家、省市各级赛事几十项。按照《宜春市文化发展纲要(2010-2015年)》的要求,体育工作主要是突出发展和创新两大主题,大力繁荣群众体育,做精做强竞技体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成文化体育强市。作为本地唯一的高等教育体育人才聚集地和培养地,体育学院多次应邀与地方相关部门协作,参与大型运动会文体创编与表演、科学化训练研究、赛事的组织和裁判以及全民健身指导工作。在一年一度的宜春“月亮文化节”、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五届全国农运会、第十届江西省运动会和历届宜春市运动会上,都有体育学院师生的活跃身影,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交口称赞,也因此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大力发展和搞好体育学科建设,体育学院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的服务需求,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大力建设体育学科,是宜春学院体育学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保持宜春学院学科发展的完整性。当前,周边高校均已升格为本科院校,体育学院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只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才能有效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省内日益激烈的体育院系竞争中保住原有的位置并取得更大的进步。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有效加快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增强教师群体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带动研究基地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反过来,建设成一流的学科,又可留住和吸引人才,为院系的良性发展服务。

宜春学院体育学学科已拥有我校首批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特色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目前,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一是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和省市各级各类课题 175项,获经费支持27.45万元,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和重点课程6门;二是该学科点已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现有本科生1139人,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表演等相关专业;三是该学科拥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该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博士4人(含在读),硕士20人(含2人在读),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省市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平均年龄40.5岁,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梯队;五是建成了体质测试中心,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科学合理监测大学生体质状况、提出健康促进策略的同时,可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服务。六是学科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效显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硕果累累。2008-2012年教师共获得省级教学改革立项12项,参加省教育厅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共获得奖励18项;学科组师生参加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获国际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一等奖74项,二等奖68项,三等奖42项,前八名奖项共计321项,江西省一等奖162项,二等奖129项,三等奖122项,前三名获奖共计413项。尤其是2011年我院师生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运动技能类一等奖、基础理论知识三等奖、田径单项第二名、篮球单项第四名的好成绩,是江西省历史上最好成绩,引起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省教育厅专门发信致贺。

我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研究专长、学术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的学术队伍。2015年计划达到教学科研人员45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23人,高职称人员占80%;博士学位人员6人,硕士学位27人,占73.3%以上,平均年龄45岁以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力争实现国家基金课题等重大项目零的突破,获国家级课题立项1-2项;省部级课题3-5项;出版或参编教材3-5部,人均每年发表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年均总数达15篇以上,比“十一五”期间明显增加;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力争科研经费比“十一五”时期多一倍。建设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平台和基地,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在2015年将本学科实验室建成校级重点实验室,向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运动训练实训中心建设方向迈进。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协作,形成开放性的学术骨干学习进修的教学、科研基地,加快课题研究进度,缩短研究周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建立健全多种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和提高科研活动和科研、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使科研活动和科研、办公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都能快捷、安全的通过“网络”进行,形成需求环境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提高科研效益,减少管理成本,逐步实现科研活动和科研、办公管理的无纸化、透明化,为决策者、管理者、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和信息交流渠道。我们采用宜春学院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在配合其他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办公室管理系统,固定资产及仪器设备管理软件,全面实现设备、办公、科研管理一体化,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对各学科方向成员制定明确要求,使研究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