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3-26浏览次数:25

  全国各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以来,大学生村官这一学优群体逐渐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要想让他们更长久地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农村。这其中,一些隐性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个性因素。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大学生村官的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情况进行分析,因材施教。经过层层选拔上任的大学生村官,学识和能力不容置疑,但是真正决定其是否可以成为村干部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选拔工作中很难体现出的性格因素。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把那些具有热情、勤奋、谦和、踏实性格特点,能吃苦,能与村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大学生村官,重点培养。要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沟通和联系,时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要对那些志愿在农村经受锻炼、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大学生村官,给机会、压担子,用感情、用事业留住他们。

  第二,环境因素。除了个人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内因影响外,如培养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大学生村官首席培养老师就是村党组织书记。上级组织要对村干部加强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中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续聘名额、待遇水平、创业扶持政策等条件的制约,对能否真正留住干事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也有很大影响。要吸引更多大学生村官,必须加快政策跟进速度,及时破解他们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瓶颈问题。目前,各省市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是,要想真正使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还需要进一步破解村民身份问题、政治面貌问题、长效的工作待遇问题等。

  第三,外力因素。培养大学生村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硬性强求,更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外力推动。要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扶持、关心帮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使他们在致富和带富过程中,加深对农村的了解、增进与农民的感情、增强留在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与他们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友情。适时组织流出大学生村官同学会、登山会、联谊会等相关活动,让他们把挂职乡镇作为第二故乡,时时感受到的关怀与重视,成为地区发展的海外兵团

  (作者:李海燕   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委组织部)

        来源:中国人事报